欢迎来到小芳学习网!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15-02-01

【www.donglinxiaofang.com--观后感】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观后感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广阔天地中,一路与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周旋不断。县长史为民(赵立新饰)是李雪莲(范冰冰饰)第四次告状时所找到的人,最终结果是他非但没有帮上李雪莲反而还被其拉下马,并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就是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下面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和观后感想。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部叫做《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片给刷屏了。

原因在于这些关键词(yuan):圆形构图(圆),荒诞主题(冤),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12年后再聚首(缘)。

随便一组关键词拿出来放到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都是新鲜得很。

你见过望远镜一样的圆形构图电影吗,没有吧?

你见过冯小刚两次启用同一个女演员么(除夫人外),没有吧?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观后感

在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主演的这部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里,首次打破了这一常规。

看过预告片剧情后,很多观众的第一直觉是:这是不是翻版的《秋菊打官司》?

这个疑问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两部电影,就能清楚辨析。从剧情上来说,《秋菊打官司》是女主秋菊帮自己的男人讨说法,解决村长踢人的事;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证明她不是潘金莲。

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这两部电影的电影表现形式。为了加强纪实效果,《秋菊打官司》采用的是肩扛式摄像机的跟拍方法,此举也开创了扛肩拍摄的先例,一度引领潮流。而《我不是潘金莲》则大胆首度采用了第三只眼,旁观拍摄的圆形构图,将观众置于电影之外。

冯导这是要再一次颠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吗?

看完预告片,很多观众表示“方”了,这还是我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吗?在丰富观影感受这件事情上,我们发明了3Dmax,还启用了会喷水的4D5D电影,包括拓展动漫效果.......

谁也没想过,电影院长方形的荧屏还能变?

上一次把荧屏比例变成1:1正方形的还是侯孝贤的《聂隐娘》,没想到这次冯小刚直接变成圆形。

啧啧啧,冯导你这么会玩,是要当窜天猴上天吗?

那么冯小刚选择圆形构图,真的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博眼球么?很多观众表示已经读懂了冯导的深意(毕竟,能让老炮儿通过审查的导演可是真有几把刷子的)。

有人说:因为预告片发布日是3月14号,为了致敬伟大的圆周率。

有人说:这是个有点“方”的时代,冯导为了缓和大家的情绪,选择的圆形。

很明显,这些解读听起来站不住脚,人家冯导才没那么无聊呢。

稍微沾点边的,则这么说:

圆形结构有窥视窥探的感觉,冯导想让我们在客观立场看这场闹剧。

整个荒诞的剧情就是围绕女主一个“冤”字展开,正切合了“圆”。

至于说为了配合中秋节上映而做出的话题营销,我只想说人家导演并不傻。

那么,冯导又是几个意思,搬出一部全程圆形镜头的电影给我们看,他真的已经自信到拿上亿的制作成本来挑战观众的视觉适应能力么?

要从这部作品的故事说起。

这部取材于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的是村妇李雪莲怀了二胎,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公职决定假离婚。谁知丈夫转身就和村口理发店的姑娘结了婚。孤立无援的李雪莲去讨要说法,却被丈夫再次侮辱,称她是潘金莲。

为了纠正这句话,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刷冤屈,她踏上了漫漫上访路。在这期间遇到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

故事本身听起来很荒诞,为了一句话,就把告状当成了全部的人生。刘震云的作品总是充满荒诞和戏谑,却在荒诞之外延伸出了真实的社会痛楚。在冯小刚看来,要充分的表现这种真实的荒诞,则需要将观众置于更客观的荧屏之外。在圆以内是现实主义的故事,在圆以外则多了一丝是是而非的荒诞意味。

一桩冤案,耗费了李雪莲二十年的青春,观众立足于圈外,窥视着剧中的人间百态和悲欢离合,更容易催生出立场的客观。

其次是摄影角度的视觉构图创新。

据本片的摄影罗攀在采访中所言:使用圆形画面是一种特殊的考虑,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中国风情画”的特色。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运镜方式,都是经过很多设计的。

中国风情,又使得圆形构图带有一丝复古意味。早在明宋年间的院体小品画,就有以团扇为载体的构图,且多见于圆形。

摄影罗攀和冯小刚也是多年的合作关系,最近的一部作品是《老炮儿》。

对于他来说,延续以往的风格无疑是最轻车熟路的,但每部电影都应该有它独立的镜头语言,显然老炮儿的凌厉剪辑并不适合这部中国农村的文艺电影。

好的摄影师能帮电影说话,圆的设置使得整个画面都很中国风,而圆的镜头语言则会让整个画面有着非常强烈的透视感,这些都要归功于聚焦在圆心的纵深镜头。

减少了背景干扰的圆形遮幅,能最大可能的把观众视线集中在中心人物上面。

比如上图这充满讽刺意味的“和为贵”

圆形构图的窥视背后,是各自观影的心态。

可是我想问摄像老师的是:整部片子都是窥视,那还叫窥视吗,会不会看着头晕啊?在静态的艺术作品中,有多众多的圆形构图先例,放在电影里是否能够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所有的颠覆和挑战都需要勇气。

放眼望去,也只有冯小刚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冯小刚曾坦言,到了他这个年纪,总想拍点让人笑过之后,对社会有价值的作品。他从来不缺投稿的本子,却缺合适的故事。直到遇到刘震云的这个故事。

许多人对冯小刚的作品还停留在贺岁电影的印象里,动辄冯氏喜剧。却不知道,早些年的冯小刚并不是依托贺岁片出道。无论是他和郑晓龙合作的《大撒巴》,还是和刘震云合作的《一地鸡毛》,都充满浓浓的现实批判意味。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因为贺岁喜剧的成功把他推至台前,人们才发现在苦涩朴实的第五代导演和商业文艺两极化的第六代导演之间,还存在冯小刚这样的过渡:既能得到观众的好口碑,还能拿下商业的好票房。

一晃眼的功夫,他和葛优搭档的无数部贺岁喜剧已成为历史。过了不惑之年的冯导又重新拾起了他对世界的探索和披露的野心,从《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重新拾起对大时代背景下悲剧个体的临摹,重现历史的深沉。

永远走在前面的冯小刚,当大家都还困惑于商业与艺术性的表达时,他的贺岁喜剧已经叫好又卖座;当大家跟风拍喜剧片圈钱圈粉时,他却要重新思索电影揭露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他一直在转型,同样搭上这条转型大船的还有范冰冰。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会是范冰冰来演这个李雪莲?美艳不可方物的范爷,真的适合来挑战一个落差这么大的角色吗?

在冯小刚看来,他选用范冰冰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范冰冰是非常自信,内心强大的演员。他希望看到的是演员能驾驭这个角色,而不是角色驾驭演员。

再者就是反差惊喜,范爷的漂亮很容易让人觉得她的成就都是堆砌在颜值上面的,如果她能拿下这个离她非常远的角色,就像蒋雯丽之于王彩玲,赵薇之于李红琴,那将是非常大的惊喜。

多少年了,美艳不可方物的范爷,荧屏履历满满当当。但大部分广为人知的荧屏作品主要还是集中在宫廷女性角色上面,或者是颜值使然,或者是机遇使然,范冰冰几乎没有演过比较小人物的角色。

这次李雪莲的尝试,无疑是新的开始。而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时隔12年的再度携手合作阵容,更是让人期待。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冯小刚是个有追求并且保持着电影初心的导演,在凭借贺岁喜剧安身立命并且扬名立万之后,把越来越多的精力都用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因为当过兵,他拍了战争题材的《集结号》。因为对民族苦难满怀悲悯,他拍了《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

然而,电影不是你想拍,想拍就能拍。带着脚镣跳舞,是每位中国导演都必须面对的创作环境,冯小刚也不例外。有的脚镣来自于制度,比如《天下无贼》曾经面临“主角不能是贼”的过审难题;有的脚镣来自于资本,比如为了拍《一声叹息》不得不“捏着鼻子生攒了”第三部贺岁片《没完没了》,比如为了填补《一九四二》的亏空拍了《私人订制》;有些脚镣来自于观众,比如贺岁档大家都不爱看过于悲情的《一九四二》。

“小钢炮”绝非浪得虚名,脚镣束缚不了他,非科班出身的冯小刚拍电影历来也是不走寻常路。他在谈到中国电影史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中国电影是一间房子,第四代从大门走进去就把门关上了,第五代从窗户爬进去把窗户关上了,第六代从地下挖洞钻进去把洞口堵死了。我只好在旁边搭了个帐篷。后来,房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帐篷挺好,都过来了。房子就空了,那我去房子里看看吧。所以呢,大家都拍文艺片的时候,我来拍商业片,大家都猛按计算器的时候,我去拍文片。

多年积累的信誉度和人脉,让冯小刚有了“任性一把,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的资本。《私人订制》的口碑失败之后,他画画/唱歌/参加综艺节目,还通过《老炮儿》中的六爷拿了个影帝。经过三年的沉淀,“小钢炮”很任性的拍了《我不是潘金莲》。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就很任性,采用了三种画幅,圆形/正方形/宽银幕。一部影片采用不同画幅并不新鲜,无论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妈咪》,还是《山河故人》/《刺客聂隐娘》,重点是形式是否服务于内容。

谈及采用特殊画幅的原因,冯小刚和摄影指导罗攀(就是李雪莲第一次进局子时的那个警察)是这样解释的——刘震云的原著小说讲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在10年里不断上访打官司的故事,尽管故事内核很不一样,但乍看上去还是太像《秋菊打官司》了,必须做出点新花样儿。受泽维尔·多兰《妈咪》启发,也考虑到故事主题有“中国风情画”的概念,而传统中国绘画中圆形构图是很多的,所以考虑用圆形画幅。因此也把原著小说中发生在刘震云老家延津的故事搬到了湿润多雨的南方小城婺源,以便更贴合圆润的概念。影片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乡土人情社会和现代法制社会的矛盾,所以每当李雪莲进京告状的时候,就采用正方形画幅。既有“天圆地方”之意,也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意。影片最后,不再告状的李雪莲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新生活了,画幅就变成了正常的宽银幕,正是“放下执念天地宽”。

看完影片,对于在画幅上玩的花样儿,我只想说——厉害了,word小钢炮!

三种画幅完全贴合主题,尤其是圆形画幅,没有任何不适感,看上去非常舒服。针对圆形画幅也专门设计了拍摄角度和运动镜头,都是中远景没有特写近景,并且运动镜头都是横移拍摄没有摇,这两点就彻底杜绝了圆形画幅容易造成的从望远镜观察的偷窥感。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出现在一个圆圈中,也真正绘制了一幅中国风情画。

影片拍摄之初,冯小刚对范冰冰说:“这部电影大概有150场戏,其中130场有你,但影片真正的主角不是你,是围绕在你身边的那些男人”。

在李雪莲的10年告状路上出现的诸多男人可以分为两波。一波是各级政府官员,法院院长王公道/前任县长史为民/县长郑重/市长马文彬/基层法官贾聪明等人。一波是前夫秦玉河/杀猪匠老胡/暗恋者赵大头/果农等人。

正是这些名字就满是讽刺的政府官员,联袂上演了一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也通过一幕幕既滑稽又荒诞的剧情,为观众献上了最地道的冯氏幽默,绝对是笑死你不偿命。故事中的这些政府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省长,甚至更高的首长,这些官员是坏人?是所谓的贪官污吏吗?都不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试图帮助李雪莲解决问题的。那为什么一个看似无理取闹农村妇女的离婚官司能折腾10年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最后只能通过一个偶然事件以不解决的方式解决了呢?还真就是那个很俗套的答案,体制问题。所有的官员都是只对上负责只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的,所有的官员遇到李雪莲的问题都是“堵/推/躲”,这就是官僚主义,这就是体制问题。

批评体制总是容易的,但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了这样的体制呢?李雪莲身边那些非官员又都是些什么人呢?是背信弃义抛弃了她的前夫,是只想跟她“干那事”不敢为她杀人的杀猪匠,是既帮助她上访“拦轿喊冤”又利用她跟政府人员做交易的暗恋者,是要上吊别在我家果树上去隔壁老曹家的果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体制,这幅中国风情画上当然少不了这些人。

李雪莲是什么样的人?是个既坚强又执拗认死理不肯妥协的女人,她相信乡土人情社会的那一套价值观,有点小聪明,同时又几乎是法盲。

李雪莲的遭遇值得可怜吗?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本片的主题,乡土人情社会跟现代法治社会的矛盾。站在人情社会的角度,李雪莲很可怜,她被丈夫抛弃还被污蔑为潘金莲,为此走上了10年的上访告状之路。站在法制社会的角度,李雪莲并不值得可怜,只是很可悲。为了生二胎假离婚的主意是她出的,法院对真离婚的判决并没有错,但她很偏执的认为法院站在坏人一边,认为那些人都该杀。还利用“干那事”来雇佣杀猪匠老胡帮他杀人,差点真的成了潘金莲。当前夫因车祸突然而死,10年告状之路戛然而止了,她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并试图去寻死。好在创作者对这个人物还是满怀悲悯的,故事最后给了她一个光明的结局。

通过《我不是潘金莲》,我们能看到冯小刚的任性,三种画幅尤其是圆形画幅的设计很大胆,直面体制问题的故事主题也足够黑。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冯小刚依然是带着脚镣在跳舞,影片结尾明显有为了过审强行主旋律的元素。但我们还能要求更多吗?这支舞已经跳的非常好了,这部《官场现形记》已经足够讽刺了,这幅中国风情画已经足够写实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onglinxiaofang.com/xiezuo/169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