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芳学习网!

最新中国GDP预测最新篇

资讯 时间:2020-05-22

【www.donglinxiaofang.com--资讯】

GDP增长率为6.7%,其中第四季度增速为6.8%。目前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9.6%,超出市场预期;PPI在去年9月转正后,今年1月同比增幅高达6.9%,通胀预期再起。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什么阶段,今年走势如何,会面临哪些风险?围绕今年的经济形势与政策,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

最新中国GDP预测最新篇

今年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记者:结合已经过去的1个多月的情况看,今年的经济增速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祝宝良:现在还看不出来全年会是怎样的一个趋势。但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月份的数据看,形势比预期的要好一些。其中工业、农业没有太大变化,但去年四季度GDP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速为什么上来了?现在其实还没太搞明白。此前市场预计,第四季度房地产业及金融业的增加值都增长乏力,理论上经济增速应该下降,但增速却上来了。

现在看,去年四季度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9%)和其他服务业(10.6%)增加值增速上来了。其他服务业——包括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因为国家政策推动,增速上行可以理解。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四季度财政支出增速快,财政把钱花出去之后,科技、教育、文化等行业形成GDP,同时也推动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速上升。但因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这个趋势能否在今年持续是有疑问的。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看,今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力度可能比去年稍弱。外贸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另外,房地产行业往下走。综合来看,今年经济增速应该比去年略低,但是降幅是收窄的。全年增速预计在6.5%左右,增速越来越接近潜在增长增速。虽然增速下滑,但问题不大,因为就业不是问题。

具体来看,一季度、二季度增速可能会达到6.6%。如果三四季度不采取措施,经济增速有可能跌到6.5%以下。今年物价指数同比上行,企业利润同比也会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宏观经济运行不错。但实际上,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物价环比可能不涨。企业更关注环比,比如这个月价格比上月涨,今天比昨天涨。因此,今年经济运行很容易出现“宏观好、微观不好”的局面。

李迅雷:今年经济增速很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一季度有可能到7%,二三季度有可能回落,全年GDP增速可能比去年要略低一点,在6.6%左右。

去年GDP增长,房地产贡献大概是0.3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不会太低,可能还会在6%-7%左右。此外,基建投资增长的传导效应在中游产业、下游产业得到一定的显现,中下游产业的增长可能会有所回升。因此,一季度的数据会比较好看。但是由于房地产销量的萎缩,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会有所回落。总体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速会比上半年略低。

邵宇:我们看到,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信贷2万多亿,比去年1月份略低,但是历史第二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73万亿,创出历史新高。这些资金到位后会在以后月份形成经济产出。另外,PPI同比增速转正,反映企业盈利上升,PMI也处于扩张区间。从这些指标来看,今年经济增速应该很平缓,增速预计在6.3%-6.5%之间。四个季度间应该也比较平稳。

记者:你认为2017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

祝宝良:中央经济会议提到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内生动力不足、区域分化几个风险。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前年股市大幅波动,去年12月债市出了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明显增加。本来金融市场是愿赌服输,具有很好的定价功能,但现在刚性兑付使金融市场渐渐失去这一功能,金融市场并没有出清。

当然也有国际外部风险,也就是特朗普任职后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如果美国加息加得很厉害,人民币贬值压力很大。但这个风险是外部的,最根本的风险还是内部风险。

李迅雷:主要在金融领域。过去几年,整体利率(包括银行间利率)往下走的时候,大家都能赚钱,整个金融链条是没有断裂的风险。但今年的市场利率是往上走的,金融链条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要关注的。今年政府提出使资金脱虚向实,因为过去存在金融泡沫,若脱虚向实的幅度过大的话就面临着金融泡沫“破”的风险,由此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出现。另外也要注意美国加息的影响。每次美国加息都会引发全球局部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中美利差加大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邵宇:目前值得担忧的仍然是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在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过高。过去两年的政策框架可归纳为移杠杆,也就是各个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通过8万多亿的地方债置换,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已经降低。但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进展缓慢,企业部门杠杆还在上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未来去杠杆需要重点关注。

最新中国GDP预测最新篇

PPI上涨会温和传导到CPI

记者:物价方面,PPI同比涨幅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之后终于在实现了正增长,今年1月同比涨幅高达6.9%。今年PPI是否会带动CPI上涨?2017年通胀形势如何,CPI是否会突破3%?

祝宝良:去年9月份以来,PPI环比增长都是一点几,市场上几乎所有做数据预测的都错了。这反映出,产能过剩的矛盾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僵尸企业”的数量也没有我们估计的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产能,产量下去了,但供给不足,价格就持续往上涨。1月PPI上涨主要是由石油、煤炭等几个行业价格上涨引起的,而且这些行业的价格已经连续跌了几年,突然涨起来,同比涨幅就很大。如继续用行政手段去产能,今年PPI环比增速很可能还是正增长,再加上翘尾因素,同比增速会很高。原来市场大多估计今年PPI涨幅在2.5%-3%之间,看了1月份数据后,大家估计到4.5%,因为去年的翘尾因素就达4.2个百分点。如环比增幅下降,那么PPI会在4%左右。

PPI往CPI传导,属于成本推动型,问题是能不能推动。现在看来,不能完全传导,主要是下游没有完全出清。另外,终端需求不够,买方是有控制力的,市场并不取决于卖方。CPI篮子中,服务业价格可能上涨,比如旅游、交通运输、医疗价格,但1月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比历年春节要低,工业品价格涨幅也不大。CPI全年不会突破3%,很可能是2.5%。

李迅雷:从目前来看,越靠近上游的行业价格上涨越多,接近下游的行业涨幅收窄。从2012年到现在,制造业投资在减速,但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也就是说,一方面供给在压缩,一方面需求在增加,这是导致上游、中游崛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总体来看,上游采掘业和中游原材料产业两个行业价格涨得比较多,但是很难传导到消费品行业。传导到下游就受到了最终需求的制约,因为上游跟中游都是通过基建、房地产政策刺激,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增加需求。下游需要通过刺激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但这有难度。因为这些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一直慢于GDP增速。

预计一季度PPI仍然将处于高位,二季度起将有所缓和,2月份或形成全年高点。而随着前述价格上涨链条的推进,非食品价格继续上升将成为影响上半年CPI走势的最主要变量,预计CPI高点或形成于二季度,幅度在2.7-2.8%一线附近。二季度后工业价格与消费价格的增速均将有所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为什么未来CPI涨幅不大呢?因为CPI包括消费品和服务,目前由于劳动力价格在涨,服务价格也一直在往上涨。但因为消费品占比较高,所以如果消费品(扣除劳动价格上涨因素后)价格不涨,CPI就很难涨上来。而大部分消费品行业已经产能过剩,价格很难涨起来。另外消费品是可贸易品,其价格是全球定价的,涨了可以进口。比如,如果猪肉价格涨,大量猪肉的进口会让猪肉的价格上涨幅度降低。

邵宇:1月PPI同比涨幅确实超出预期。最近PPI上涨主要是由于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PPI上行。除了煤炭、钢铁外,化工原材料也开始涨起来了,主要因为供给端的压缩。现在产能压缩到了大供应商手里,他们的涨价能力和时效会比较强,但化工产品涨价在现阶段还没有需求配合。从环比走势看,1月PPI增幅有所降低。这意味着PPI见顶概率增加,说明这波涨价高峰已过。

PPI会温和传导到CPI。原材料价格上涨后,终端产品会有提价要求,但因为终端产品过剩并且需求有限,传导会比较温和。今年供给侧改革会有更多政策的支持,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对CPI抬升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预计,CPI部分月份可能会超过3%,但是全年中枢应该在2.5%-2.8%之间。

记者:虽然PPI同比在9月转正,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却没有提升?今年PPI同比涨幅大,对工业以及实体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祝宝良:原因是下游需求不足,上游价格无法向下游有效传导。这样下游的利润空间被侵蚀,因此工业增加值增速上不来。而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多工业品,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冰箱,工业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李迅雷:PPI可以拆分为两大指数,一个叫生产资料价格,一个叫生活资料价格指数。现在PPI上涨主要还是生产资料价格在涨,但生活资料价格没怎么涨。生产资料主要对应上游和中游产业,生活资料主要对应下游产业。因此,上游跟中游的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应该是上行,下游的生活资料行业增加值增速不大。所以工业增加值增速没有上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游、中游价格没有向下游有效传导。

邵宇:我们看到PPI涨幅比较大主要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1月份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些行业的上涨,并且占据了PPI涨幅的很大比重,但是其他工业门类的PPI并没有明显上涨,因此没有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donglinxiaofang.com/news/37420.html

推荐内容